多囊还能怀孕吗?使用这个方法,可以选宝宝性别【常州试管医院】

发布时间:2024-07-01 07:01 次浏览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就一定“不孕”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多囊”)的确会影响生育能力,但多囊≠不孕。事实上,不少多囊患者,在经过认真调理后都成功怀上了宝宝。

不过由于多囊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常累及人体多处,因此会造成怀孕率降低,妊娠期也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及早进行合理干预,不仅能增加多囊患者妊娠率及活产率,也能减少胎儿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No.2

多囊需监测哪些指标?


首先,记住并观察自己的月经周期,看月经是否规律、是否存在月经稀发的问题。

针对月经不规律的患者,可以通过B超监测卵泡和内膜。月经稀发、长期月经不规律很有可能会引起内膜病变,所以必要时还可进行内膜诊刮或宫腔镜等检查。

其次,检查是否有痤疮、多毛的症状,体重是否超重,通过计算体重指数可以判断体重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m)²,如果BMI>24,提示体重超重;如果BMI>28,则提示肥胖。针对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需要注意:

❶控制体重;

❷建议进行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水平、血脂等代谢相关检查,如果存在异常,及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和控制。

此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合并甲状腺异常,也可检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和甲状腺B超。


No.3

多囊患者可以做试管婴儿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不孕,是可以做试管的,但多囊在做试管前一般先进行治疗,如果经治疗还是不能自然受孕,再考虑做试管婴儿,因为部分多囊经治疗有自然怀孕的。

多囊患者做试管婴儿的,在治疗上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❶在女方输卵管通畅,男方精液检查正常情况下,年龄<35岁女性患者,可以先进行门诊监测卵泡,没有优势卵泡发育的患者,可以门诊促排诱导排卵后指导同房3到6个周期或者人工授精2到3个周期,如果怀孕失败则可以考虑做试管婴儿。

❷门诊反复促排3到6个周期,有优势卵泡发育,适时注射HCG诱导排卵后,卵泡未排,存在排卵障碍,这种情况建议进行试管婴儿助孕。

❸经过多周期反复门诊促排仍然无卵泡发育,也可建议进行试管婴儿助孕治疗。

当然,医生会根据每个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No.4

卵子多是多囊患者的一大优势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做试管婴儿,虽然卵泡很多,有一定优势,但卵泡过多,促排期间也有较多卵泡发育,取卵超过15个时,由于雌激素过高,或者患者自身体质原因,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风险会增加。

在促排卵期间,建议多囊患者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肉蛋奶,避免吃高糖、高脂、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No.5

多囊做试管一定要减肥吗?


若多囊姐妹的体型正常,体重没有超标,那么这种情况下患者做试管之前是不需要减肥的。

如果体重指数BMI>24kg/m²,特别是BMI>28kg/m²的肥胖者,需要减肥后再做试管。因为体重指数过大,促排卵用药也会增多,卵子质量下降,怀孕率亦下降,怀孕后孕期糖尿病发生率增加,产科并发症也会上升,影响母儿健康。如果BMI<24kg/m²,可以边减肥边做试管。



No.6

多囊做试管怎么调理卵子质量?


❶补充维生素。维生素在多囊患者减轻体重、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月经周期规律和高雄激素血症方面发挥正面效应。

❷肌醇。肌醇属于复合维生素B,在胰岛素受体后调节中发挥作用。肌醇可以改善多囊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排卵功能,除此之外对于提高卵子质量和预防妊娠期作用也有效果。


No.7

多囊做试管婴儿成功率有多少?


对于多囊患者来说,在试管婴儿治疗当中获卵数是高的,但是未成熟卵的比例也是高的,为此选择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针对个人情况详细诊断,制作个性化治疗方案,在选择治疗方法前综合考虑成功率和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才能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此外,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和女性朋友的身体情况也息息相关,比如年龄、卵巢功能、子宫内膜情况等,如果这些都比较好成功率会大一些。


三代试管婴儿实现了选男选女的自由,有这方面需求的小伙伴们可以添加微信号,可进行私密性的咨询。


1、电话预约(025-86303199)

2、添加微信:ivfnjnt

3、坐诊专家如有临时变动以当天实际坐诊为准

周一至周日08:00-17:00


预约专家号

Call Me



特别声明:

1、以上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以上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文章底部可及时互动沟通(已加密)

免责声明:《多囊还能怀孕吗?使用这个方法,可以选宝宝性别【常州试管医院】》内容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