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天的时候,气温转凉,除了容易导致感冒以外,还有恼人的秋燥,也可能引起身体不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烦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了。
秋燥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秋令与肺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与大肠相表里。如果秋天养生不慎,则会导致燥邪犯肺,易引发感冒、咳嗽少痰、声音沙哑、鼻咽、皮肤、头发等干燥、便秘等症状。
其中,咳嗽最为常见,患者往往先是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咽痒,后面会发展到咳嗽,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或加重,进而影响睡眠,甚至可以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如何预防秋燥?
要想避免受到秋燥的困扰,做好秋季相关的养生工作很有必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预防秋燥,大原则就是润燥,但需防滋腻滋补过头。
2
调畅情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气肃杀,天气转冷,草木枯落,给人一种凄清冷峻之感,因此,秋季养生,情志调养是首位。心情抑郁时秋燥更易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当保持心情愉悦、乐观积极,才能更好的缓解症状。
2
适度增衣
古人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早秋天气转凉,要让身体逐渐适应转冷的天气,增强抵抗力,衣物不应当增加的太快,当然也要视身体状况和天气情况而定,冻感冒就不好啦~
3
多饮水、调饮食
秋季宜多喝水,但要注意少量多次慢饮,成人一天以1000-2000亳升为宜,不宜过凉。饮食应多食柔和、滋阴之品,如银耳、蜂蜜、燕窝、芝麻、核桃、藕、秋梨、白萝卜、蜂蜜等。
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清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者食用。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4
起居有节,规律运动
秋季要注意早睡早起。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睡,使肺阴得以濡养。注意运动,小心“秋膘”。可以散步、慢跑等,以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如有皮肤干燥、皲裂,可以涂上一些保湿润燥的护肤品、润唇膏等。
“
作 者 简 介
”
徐露 住院医师
研究方向与专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男女不孕不育及辅助生殖技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
个人简介: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住院医师。从事生殖内分泌和不孕不育临床一线诊疗工作及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擅长生殖内分泌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盆腔及输卵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试管婴儿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3篇。
编辑:张帆丨 作者:徐露
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