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那些试管成功率高的姐妹们,都是怎么做的?

发布时间:2024-07-04 10:53 次浏览
关键词:

每个即将试管的姐妹们都希望自己的成功率越高越好,一次成功。可实际上试管成功率受到诸多方面因素影响,没办法完全掌控,只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的提高。

简单的来说整个试管流程分成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注意的相应的点。也可以说每个细节都和成功率息息相关。那有什么诀窍可以提高试管成功率呢?别着急,嗣道精为你做了详细攻略,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准备。

试管婴儿失败的首位原因:

01

年龄偏大

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首位是因为对于女性年龄是最残酷的。因为女性卵巢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衰退,卵子的质量将也越来越差。

由于卵细胞老化,染色体畸变的几率明显升高,同时,因身体素质较差,怀孕以后对心脏、肾脏和肝脏也会造成极大的负担,身体情况能否承受整个怀孕过程未知。另外高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妊娠并发症几率也会增加。男性同样随着年龄增长精子密度和活力会变差,畸形率增高,所以,当决定要生小孩的时候就要趁早准备,因为今天的精卵质量一定比明天的更好。

一个女性35岁还没有怀孕生子的时候那么她再准备生育就已经比别人要困难得多了。统计表明做试管婴儿的女性大于35岁成功率显著下降。且卵子基因变异概率比年轻女性大。当年龄大于45岁时做试管婴儿的成功率降至10%-15%,国内甚至直接降为5%以下。

卵巢对药物反应差造成用药后无卵泡生长中途终止,有一部分女性卵泡反应还可以但是总体卵泡较少、取卵较少、受精异常、胚胎发育差、无高质量胚胎可以移植。

有的姐妹可能有1或2个好胚胎移植后也有怀孕的,但是这部分人大多数最终因胎儿发育不好导致流产。试管婴儿的成功率相关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而年龄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希望姐妹们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一旦年龄偏大,任何辅助生殖技术的希望都很渺茫。

02

胚胎质量

经PGT基因筛查后的囊胚等级越高,则怀孕成功率越高。若是4AA,成功率大于70%。4AB,成功率就会减少10%-20%,依次递减。

在移植胚胎之前,综合考虑胚胎的质量,挑选发育潜能高的胚胎进行移植,但是要限制胚胎数量,避免多胎发生。

如何提高胚胎的质量,从改善卵子的质量开始,调理好双方的身体是根本,有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必要的营养补充剂(Q10.叶酸.DHEA等)增强生育力。

03

子宫内膜容受性

子宫内膜容受性也就是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在这个过程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成功建立是保证胚胎成功着床必不可少的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成功着床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市面上也有专门适合中国人群的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它能够指导个体化胚胎化移植,改善妊娠结局,可以为更多的姐妹带来福祉。

特别适合这些人群:

  • 不明原因胚胎移植失败的女性

  • 胚胎质量高,但仍经历植入失败的女性

  • 子宫内膜发育异常的女性(例如:薄型子宫内膜)

  • 优质/健康胚胎较少的女性(高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者,多次取卵“攒胚胎”)

  • 想要确定自己子宫内膜着床窗期的女性

04

合理时间进行胚胎移植

胚胎发育与内膜发育要同步即胚胎龄要与内膜龄相吻合。目前而言,宫腔粘连发病率较高,是影响试管婴儿失败的主要因素,建议姐妹们注意这一问题的诊治。

综上所述,对于准备进行胚胎移植的姐妹,首先要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看下内膜质量是否良好?如果好的话,就准备安排时间移植胚胎。

05

个性化促排方案

医生的经验及方案在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能够获得大量优势卵泡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主要目标之一。促排用药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少,如何精准的控制好用药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及对患者的全面检查与诊断。一个卵巢功能良好的患者,优秀的促排卵方案,手术后可以取到多而成熟的卵子,为后续受精和胚胎优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06

心理状态

心理压力较重会影响内分泌水平,因此也会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心理压力大往往使女性神经紧张,造成子宫肌肉收缩紊乱,造成胚胎不能正常着床导致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失败。姐妹们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对你的了解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做试管婴儿成功秘诀在于多学习,努力与坚持,越早做越容易成功。

07

体重、饮食调理

临床治疗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客户自身的身体及营养状况、临床治疗方法、实验室技术等。许多与体重相关的问题可能与某些潜在疾病相关,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糖尿病或甲状腺疾病——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女性IVF成功率更低,流产率更高!

如果还有疑问,
免责声明:《了解一下!那些试管成功率高的姐妹们,都是怎么做的?》内容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问答